追蹤者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老虎的覓食.避敵.築巣
老虎
位居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拜體型與力量之賜,獨來獨往的老虎捕食其他脊椎動物,幾乎沒有天敵,吼聲可傳2公里遠,是亞洲叢林裡最令萬物聞風喪膽的萬獸之王。牠的肌肉發達且體格碩壯,是貓科動物中體型最大者,成年雄虎體型比雌虎略大,臉部的毛也比較多。雄虎身長約2公尺,尾長約90公分,體重約190公斤。雌虎身長約1.7公尺,體重約140公斤。體型最大的西伯利亞虎其最大者可達2.6公尺長,體重320公斤!!
一隻成虎平均每天要吃6公斤左右的肉;捕到大型獵物如野豬時,一晚可以吞下30公斤;一年約捕食3500公斤獵物,相當於50隻大野豬。老虎食量很大,平均8到9天要獵食一隻鹿、山豬、羯牛或羚羊等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才吃得飽,雖然也捉兔、雉雞、蛙、魚小動物等來當點心吃,但無法僅以小動物為生。故老虎居住的地方也必需是大型有蹄類動物很豐富的地方。老虎力量強大卻不耐長跑追趕,若襲擊一次不成,獵物很容易就逃走。事實上,老虎平均偷襲20次才會成功一次,因此經常要餓肚子。也難怪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敢浪費,一次吃不完會藏起來,休息後繼續再吃,直至精光為止,最後僅剩幾塊皮和骨頭。經驗不足的年輕成虎容易在激烈的捕獵過程中受傷。而受傷過重或是衰老的個體,常因捕不到食物而死亡。
晝伏夜出:黃昏時分是老虎時間,養足精神的老虎此時出發,循著地盤內熟悉的路徑與埋伏地點找尋獵物,直到天亮為止;若運氣不好沒碰到合適獵物,有時一整晚要走三四十公里。白天則在陰涼洞穴或密林深處休息,大部份時間都在打盹。
2.生性愛水且擅泳:很多貓科動物都怕水,但老虎喜歡水,在炎熱天氣裏最愛下水納涼;必要時,可以在河裏游個五公里遠,甚至在水中進行捕獵,把獵物壓制到水面下淹死。
棲息地選擇,冰雪或沼澤皆可為家:老虎不喜乾旱炎熱,喜歡植物濃密覆蓋及有水的環境,樹林或草叢皆可。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華中華南的溫帶林,到印尼、印度半島的熱帶雨林,甚至東南亞一帶河口的紅樹林沼澤地帶,整個亞洲地區只要原始林茂密、水源充足的地方,都是老虎的原鄉。
為了保住領域,老虎會不停地在領域中巡邏,留下尿液或糞便做為標記,或是在樹幹上磨蹭以留下體腺的味道,或是留下爪痕,這些都是為了宣示這是『我的』地盤。越是強勢的個體,標記做得越多,當別隻老虎來到這裡,聞到或看到這些標記,沒事都會儘量避開,以避免正面衝突
成年的老虎都是獨來獨往,牠會占據必要的水源,,獵物與遮蔽點,形成固定的地盤,或稱為領域。與其他老虎競爭地盤,可是老虎生存與繁衍的大事。雄虎的地盤比雌虎為大,且常包涵了2-3隻雌虎的領域,不允許別的成年雄虎接近這些雌虎;雌虎更要兼顧幼兒的隱蔽與食物供給,因此無論雌雄,通常佔穩了地盤的老虎,才能繁殖下一代。
在條件較差的環境,領域面積就需擴大,才有足夠的資源過活,換句話說,老虎彼此要住得更疏遠。例如在食物充足的印度半島,雌虎的領域約為10平方公里;在乾燥的華北森林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森林,雌虎的領域則達400平方公里。在印度的保護區,雌虎保有地盤的時間約7年,雄虎則因競爭激烈,只能保住地盤3到4年;太年輕的老虎沒有能力爭到地盤,而傷殘或年老力衰的老虎則可能遭其他老虎攻擊搶走地盤,甚至被咬死。
位居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拜體型與力量之賜,獨來獨往的老虎捕食其他脊椎動物,幾乎沒有天敵,吼聲可傳2公里遠,是亞洲叢林裡最令萬物聞風喪膽的萬獸之王。牠的肌肉發達且體格碩壯,是貓科動物中體型最大者,成年雄虎體型比雌虎略大,臉部的毛也比較多。雄虎身長約2公尺,尾長約90公分,體重約190公斤。雌虎身長約1.7公尺,體重約140公斤。體型最大的西伯利亞虎其最大者可達2.6公尺長,體重320公斤!!
一隻成虎平均每天要吃6公斤左右的肉;捕到大型獵物如野豬時,一晚可以吞下30公斤;一年約捕食3500公斤獵物,相當於50隻大野豬。老虎食量很大,平均8到9天要獵食一隻鹿、山豬、羯牛或羚羊等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才吃得飽,雖然也捉兔、雉雞、蛙、魚小動物等來當點心吃,但無法僅以小動物為生。故老虎居住的地方也必需是大型有蹄類動物很豐富的地方。老虎力量強大卻不耐長跑追趕,若襲擊一次不成,獵物很容易就逃走。事實上,老虎平均偷襲20次才會成功一次,因此經常要餓肚子。也難怪一旦捕到獵物就不敢浪費,一次吃不完會藏起來,休息後繼續再吃,直至精光為止,最後僅剩幾塊皮和骨頭。經驗不足的年輕成虎容易在激烈的捕獵過程中受傷。而受傷過重或是衰老的個體,常因捕不到食物而死亡。
晝伏夜出:黃昏時分是老虎時間,養足精神的老虎此時出發,循著地盤內熟悉的路徑與埋伏地點找尋獵物,直到天亮為止;若運氣不好沒碰到合適獵物,有時一整晚要走三四十公里。白天則在陰涼洞穴或密林深處休息,大部份時間都在打盹。
2.生性愛水且擅泳:很多貓科動物都怕水,但老虎喜歡水,在炎熱天氣裏最愛下水納涼;必要時,可以在河裏游個五公里遠,甚至在水中進行捕獵,把獵物壓制到水面下淹死。
棲息地選擇,冰雪或沼澤皆可為家:老虎不喜乾旱炎熱,喜歡植物濃密覆蓋及有水的環境,樹林或草叢皆可。從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華中華南的溫帶林,到印尼、印度半島的熱帶雨林,甚至東南亞一帶河口的紅樹林沼澤地帶,整個亞洲地區只要原始林茂密、水源充足的地方,都是老虎的原鄉。
為了保住領域,老虎會不停地在領域中巡邏,留下尿液或糞便做為標記,或是在樹幹上磨蹭以留下體腺的味道,或是留下爪痕,這些都是為了宣示這是『我的』地盤。越是強勢的個體,標記做得越多,當別隻老虎來到這裡,聞到或看到這些標記,沒事都會儘量避開,以避免正面衝突
成年的老虎都是獨來獨往,牠會占據必要的水源,,獵物與遮蔽點,形成固定的地盤,或稱為領域。與其他老虎競爭地盤,可是老虎生存與繁衍的大事。雄虎的地盤比雌虎為大,且常包涵了2-3隻雌虎的領域,不允許別的成年雄虎接近這些雌虎;雌虎更要兼顧幼兒的隱蔽與食物供給,因此無論雌雄,通常佔穩了地盤的老虎,才能繁殖下一代。
在條件較差的環境,領域面積就需擴大,才有足夠的資源過活,換句話說,老虎彼此要住得更疏遠。例如在食物充足的印度半島,雌虎的領域約為10平方公里;在乾燥的華北森林與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森林,雌虎的領域則達400平方公里。在印度的保護區,雌虎保有地盤的時間約7年,雄虎則因競爭激烈,只能保住地盤3到4年;太年輕的老虎沒有能力爭到地盤,而傷殘或年老力衰的老虎則可能遭其他老虎攻擊搶走地盤,甚至被咬死。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老虎的基本資料
老 虎
老虎屬哺乳動物、貓科虎屬。迄今已確認的八個老虎亞種:
孟加拉虎:分布于印支半島,估計種群數量約有3,060至4,735頭。
西亞虎:分布於土耳其、亞洲中部及西部,現已絕種。
東北虎(又稱西伯利亞虎):分布於中蘇邊境的黑龍江及朝鮮一帶,估計種群數量約有437至506頭。
爪哇虎:分布於印尼爪哇,現已絕種。
華南虎:分布於華中地區的南部,估計種群數量約有20至30頭。
巴釐虎:分布於印尼巴釐島,現已絕種。
蘇門答臘虎:分布於印尼蘇門答臘,估計種群數量約有400至500頭。
東南亞虎:分布於東南亞大陸地區,估計種群數量約有1,180至1,790頭。
老虎頭及身體全長:1.4至2.8米;尾長:0.6至0.9米。東北虎是現存體積最大的貓科動物:雄性體重約180至306公斤,雌性體重約100至167公斤。老虎的棲息地多樣化,茂密的植被、足夠的獵物及水源是老虎最重要的存活條件。
老虎屬食肉動物,捕獵多種類的動物為食糧,一般習慣在黎明至日落期間捕食,主要以大型哺乳動物如豬、鹿、羚羊、水牛及印度野牛為食物。老虎能捕食比本身體型更大的獵物,一頭重約一百至二百五十公斤的老虎可捕獵一頭重達九百公斤的印度野牛。野外的老虎每一次能進食四十公斤的肉類,在未受騷擾的情況下,它們一般在捕獲獵物後的三至六天內重返捕獵地點享用剩餘的美食,直至食物所餘無幾才罷休。
老虎是捕獵能手,但捕捉獵物時往往有九成機會失手,由此可見,在自然條件下,老虎並不會導致獵物絕種,更不會對獵物的群落數量造成任何重要的影響。然而,隨著人類不斷破壞老虎的棲息、砍伐及燒燬植物,及捕殺老虎賴以維生的動物,老虎的存活遂備受威脅。
老虎在三至六歲開始繁殖,全年也可進行交配,但主要集中在十一月底至四月初,懷孕期約需一百零三天,每次可生產二至五頭幼雛。雌老虎每兩年至兩年半繁殖一次,並須肩負哺育幼雛的責任,小老虎在十八至二十八個月後便可開始獨立生活。迄今壽命最長的野生老虎約有十五歲半,人工飼養的最多可長至二十六歲。
老虎的分布範圍可按棲息地及獵物的分布情況而不同,以印度的分布地為例,面積只有五百至一千平方公里,範圍最大的分布地位於西伯利亞東部,約有一萬零五百平方公里。
隨著老虎棲息地內的人口不斷增加,住宅、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促使老虎的棲息地減少。不僅面積縮減,甚至以往的野生地區也變得零散不全,難以作為老虎棲息地。現時,全球五千至七千頭老虎分散為超過一百六十個細小群落。部分分布地因受人類砍伐柴木及捕獵老虎的獵物而備受破壞,導致老虎的數量可能因不斷減少以致無法繁殖。目前,華南虎的棲息地分布零散,雖然已有一些積極的救亡計劃,準備把部分細小的棲息地連系成主要的保護地區,但恐怕仍未能趕及在這些老虎亞種完全絕跡前成功實行。
人類捕獵野生生物,導致老虎的食物減少,對老虎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大型的保護區內情況也不例外。研究顯示假如每平方公里內獵物數目低於二至五頭動物的標準,老虎便難以成功繁衍下去。一九九一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一項華南虎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保護區內並無老虎被殺,但在區內捕殺豬支及鹿,卻對老虎的生存構成威脅。老虎食物數量減少同樣是其他保護區內的重要問題。同時,在保護區內放牧家畜,不但導致牲畜與野生生物爭奪食物,而且老虎及獵物藏身的植被也大幅減少,這些牲畜也可能間接傳染疾病與野生生物。由於老虎的食物減少,老虎的分布便越見零散,隨著人類活動影響保護區及鄰近地區的生態,老虎的數量也將減少。
虎,俗稱老虎,是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是亞洲的特有種類。在亞洲許多國家的文化中,虎是美麗、勇敢、力量的象徵,人們畏懼虎的凶猛,又希望具有虎的強壯,以征服它來證明力量。虎與人類的關係密切,人類的活動使虎的棲息地縮小、分隔,人虎衝突和對虎的利用造成了對虎的大肆捕殺,目前這個物種已經十分瀕危。
分佈
歷史上虎廣泛分佈在亞洲,東到遠東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到裡海沿岸以及土耳其東部,北及西伯利亞,南至東南亞地區,從印度尼西亞延伸到印度次大陸。在擴散過程中,虎沒能穿過阿拉伯沙漠進入非洲,也沒有越過高加索山進入歐洲。
外形特徵
虎為大型貓科動物,斑紋獨特,身體被滿淺黃到紅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條紋。不同亞種的虎的體形大小有差異,北方虎的體形大,顏色較淺;南方的體形較小,顏色較深。虎的虹膜呈黃色,圓形瞳孔。耳背為黑色,上有明顯的白斑,有科學家認為這有助於幼崽在野外跟隨母親活動。虎的前後肢十分有力。掌墊的大小與虎的年齡有關,在種群調查中,研究人員以此鑒別個體。虎的尾較長,具環形斑紋,尾尖沒有長毛,為黑色。
習性
虎是一種孤獨的森林食肉動物,一般每個老虎有自己的領地,除了交配時期,從不和其他虎交往,雌虎獨自生產和喂養幼虎,平均每胎產子2.46個,在野外,出生幼子的死亡率為30—40%。當幼虎成年後,雌虎將領地遺留給它,獨自去尋找新領地。每個虎佔領一塊領地後,就會將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動物如狼、豹等趕走,所謂「占山為王」。老虎以鹿、獐、羊等食草動物為食,必須有足夠的獵食領地以維持生命。虎一般採取潛伏襲擊的獵食方式,從獵物後方攻擊,在食物嚴重短缺時,也會攻擊人。印度農民用頭後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擊,因為虎以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對它,它決不會從正面攻擊獵物。
老虎屬哺乳動物、貓科虎屬。迄今已確認的八個老虎亞種:
孟加拉虎:分布于印支半島,估計種群數量約有3,060至4,735頭。
西亞虎:分布於土耳其、亞洲中部及西部,現已絕種。
東北虎(又稱西伯利亞虎):分布於中蘇邊境的黑龍江及朝鮮一帶,估計種群數量約有437至506頭。
爪哇虎:分布於印尼爪哇,現已絕種。
華南虎:分布於華中地區的南部,估計種群數量約有20至30頭。
巴釐虎:分布於印尼巴釐島,現已絕種。
蘇門答臘虎:分布於印尼蘇門答臘,估計種群數量約有400至500頭。
東南亞虎:分布於東南亞大陸地區,估計種群數量約有1,180至1,790頭。
老虎頭及身體全長:1.4至2.8米;尾長:0.6至0.9米。東北虎是現存體積最大的貓科動物:雄性體重約180至306公斤,雌性體重約100至167公斤。老虎的棲息地多樣化,茂密的植被、足夠的獵物及水源是老虎最重要的存活條件。
老虎屬食肉動物,捕獵多種類的動物為食糧,一般習慣在黎明至日落期間捕食,主要以大型哺乳動物如豬、鹿、羚羊、水牛及印度野牛為食物。老虎能捕食比本身體型更大的獵物,一頭重約一百至二百五十公斤的老虎可捕獵一頭重達九百公斤的印度野牛。野外的老虎每一次能進食四十公斤的肉類,在未受騷擾的情況下,它們一般在捕獲獵物後的三至六天內重返捕獵地點享用剩餘的美食,直至食物所餘無幾才罷休。
老虎是捕獵能手,但捕捉獵物時往往有九成機會失手,由此可見,在自然條件下,老虎並不會導致獵物絕種,更不會對獵物的群落數量造成任何重要的影響。然而,隨著人類不斷破壞老虎的棲息、砍伐及燒燬植物,及捕殺老虎賴以維生的動物,老虎的存活遂備受威脅。
老虎在三至六歲開始繁殖,全年也可進行交配,但主要集中在十一月底至四月初,懷孕期約需一百零三天,每次可生產二至五頭幼雛。雌老虎每兩年至兩年半繁殖一次,並須肩負哺育幼雛的責任,小老虎在十八至二十八個月後便可開始獨立生活。迄今壽命最長的野生老虎約有十五歲半,人工飼養的最多可長至二十六歲。
老虎的分布範圍可按棲息地及獵物的分布情況而不同,以印度的分布地為例,面積只有五百至一千平方公里,範圍最大的分布地位於西伯利亞東部,約有一萬零五百平方公里。
隨著老虎棲息地內的人口不斷增加,住宅、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促使老虎的棲息地減少。不僅面積縮減,甚至以往的野生地區也變得零散不全,難以作為老虎棲息地。現時,全球五千至七千頭老虎分散為超過一百六十個細小群落。部分分布地因受人類砍伐柴木及捕獵老虎的獵物而備受破壞,導致老虎的數量可能因不斷減少以致無法繁殖。目前,華南虎的棲息地分布零散,雖然已有一些積極的救亡計劃,準備把部分細小的棲息地連系成主要的保護地區,但恐怕仍未能趕及在這些老虎亞種完全絕跡前成功實行。
人類捕獵野生生物,導致老虎的食物減少,對老虎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大型的保護區內情況也不例外。研究顯示假如每平方公里內獵物數目低於二至五頭動物的標準,老虎便難以成功繁衍下去。一九九一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一項華南虎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在保護區內並無老虎被殺,但在區內捕殺豬支及鹿,卻對老虎的生存構成威脅。老虎食物數量減少同樣是其他保護區內的重要問題。同時,在保護區內放牧家畜,不但導致牲畜與野生生物爭奪食物,而且老虎及獵物藏身的植被也大幅減少,這些牲畜也可能間接傳染疾病與野生生物。由於老虎的食物減少,老虎的分布便越見零散,隨著人類活動影響保護區及鄰近地區的生態,老虎的數量也將減少。
虎,俗稱老虎,是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是亞洲的特有種類。在亞洲許多國家的文化中,虎是美麗、勇敢、力量的象徵,人們畏懼虎的凶猛,又希望具有虎的強壯,以征服它來證明力量。虎與人類的關係密切,人類的活動使虎的棲息地縮小、分隔,人虎衝突和對虎的利用造成了對虎的大肆捕殺,目前這個物種已經十分瀕危。
分佈
歷史上虎廣泛分佈在亞洲,東到遠東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到裡海沿岸以及土耳其東部,北及西伯利亞,南至東南亞地區,從印度尼西亞延伸到印度次大陸。在擴散過程中,虎沒能穿過阿拉伯沙漠進入非洲,也沒有越過高加索山進入歐洲。
外形特徵
虎為大型貓科動物,斑紋獨特,身體被滿淺黃到紅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條紋。不同亞種的虎的體形大小有差異,北方虎的體形大,顏色較淺;南方的體形較小,顏色較深。虎的虹膜呈黃色,圓形瞳孔。耳背為黑色,上有明顯的白斑,有科學家認為這有助於幼崽在野外跟隨母親活動。虎的前後肢十分有力。掌墊的大小與虎的年齡有關,在種群調查中,研究人員以此鑒別個體。虎的尾較長,具環形斑紋,尾尖沒有長毛,為黑色。
習性
虎是一種孤獨的森林食肉動物,一般每個老虎有自己的領地,除了交配時期,從不和其他虎交往,雌虎獨自生產和喂養幼虎,平均每胎產子2.46個,在野外,出生幼子的死亡率為30—40%。當幼虎成年後,雌虎將領地遺留給它,獨自去尋找新領地。每個虎佔領一塊領地後,就會將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動物如狼、豹等趕走,所謂「占山為王」。老虎以鹿、獐、羊等食草動物為食,必須有足夠的獵食領地以維持生命。虎一般採取潛伏襲擊的獵食方式,從獵物後方攻擊,在食物嚴重短缺時,也會攻擊人。印度農民用頭後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擊,因為虎以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對它,它決不會從正面攻擊獵物。
訂閱:
文章 (Atom)